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19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2-04-25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并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都强调文献性与记录性,在实务研究中融入理论研究是杂志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本刊旨在弘扬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气,也意在向广大作者进一步明确《装饰》杂志的学术标准和投稿要求。

 

本次评选以2019年《装饰》杂志发表的投稿论文为对象,主要集中在“史论空间”“民俗民艺”“个案点击”“设计实践”“教学档案”五个栏目。经过栏目编辑的严格审定与投票讨论,从数百篇已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主题鲜明、观点新颖、论据可靠、语言精炼、可读性强,并有原创性的10篇佳作为“年度优秀论文”。


2020年度的“《装饰》学术年会”,将对“优秀投稿论文”的作者进行表彰,并举行学术交流活动。相关信息将在微信公众平台公布,敬请留意。



2019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终选名单如下(共10篇)

(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2019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内容摘要及编辑点评

1

 


从“字体设计”到“文字作为综合造型元素”——包豪斯后期基础课程中的字体课研究

曹 勇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内容摘要:字体课是包豪斯基础课程体系后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出现源于第二任校长汉纳斯·迈耶的教育改革。本文通过梳理字体课的创立背景、教师特点、教学内容与典型作业成果,回溯其产生的设计实践背景和思想基础,从中折射包豪斯时代跨越专业界限的实验性造型教育理念,以及这种“综合造型观”对今天的设计教育的启示。

 

编辑点评:2019年是包豪斯学校诞生百年,各地纪念活动不断,相关论文也层出不穷。本文切入点很小,仅仅聚焦于包豪斯后期基础课程中的一门字体课,但却并未因此而局限住自己的视野,而是从这门几乎被淡忘的课程上,分析其教师、大纲、内容与成果,联系其课程创立的实践背景,引发出对包豪斯跨越媒介、专业界限的综合造型教育理念的分析和思考,并进而提出了这种“综合造型观”对今天设计基础教育的启示。对论文选题“小”的强调,并非是为了小而小,而是希望研究者能够“小中有深”“小中见大”,“深”挖出每个精选出来的“小”选题背后的“大”问题。(周志)

 

2

 


技术学视域下“模件化”印刷技术的边缘化——以程甲本《红楼梦》切入

石 琳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内容摘要:活字印刷技术作为中国古代“模件化”技术的典型代表,被普遍认为领先于雕版印书技术。然而,在中国出版史中却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目验法”下的《红楼梦》程甲本活字与双清仙馆本的对比,展现了清代工匠技术和工具技术的局限性,“模件化”印刷无法实现对雕版印刷缺陷的补偿。究其根源,“模件化”印刷的工具技术完全受制于自然经济下的社会技术。抑或说,清代的社会技术决定了“模件化”印刷技术不能够也不允许革新雕版印刷成为社会主流。

 

编辑点评:古代设计史该如何研究?如何书写?本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关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以及明清时期字体设计的文章很多,但多偏向于版本研究与形式分析。而本文的出发点则是书籍字体、章法、版式背后的印刷技术。作者在开篇便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被世人称赞为先进技术的“模件化”印刷,自北宋庆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历经800余年发展却并未在信息传播中占主导地位,而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随后,又通过两个典型个案的比较研究来为古代“模件化”印刷传播边缘化的原因探究提供论据。最终,从技术学的角度得出结论:“模件化”印刷没有达到弥补雕版印刷缺陷的技术能力。文章不仅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并且配合了恰当的研究方法,分析过程也较为缜密,结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3

 


民间漆工的聚落与传承——改革开放40年来福州漆村演进

张培枫、涂明谦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持续两年的对福州漆工聚落的田野调查。漆工是漆器制作技艺传承的重要因素,漆工聚落形成漆村有其时代背景,且有贴近城市的地缘有利特征和满足空间需求的特征。漆工聚落传承的转变有四个特点:一是平等而疏远的非代际传承,二是市场竞争带来的非主动传承,三是非核心技艺的传承,四是社会抚育方式的传承。目前,漆工聚落在向漆艺术家聚落演进。

 

编辑点评:近几年,本刊收到较多以非遗传承为选题的论文,本文的选题明确,调研和分析较为深入。作者基于两年的实地调研,在掌握大量事实与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民间漆工聚落特征,对福州漆村技艺传承的转变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结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几种特点背后的社会因素。文章掌握了可观的第一手资料,论证逻辑清晰,可信度高。对于工艺传承问题的研究,本文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赵毅平)



4

  


江南市镇迎神赛会中的桥庙空间研究——以枫泾北镇施王寿诞香汛为例

赵晓梅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内容摘要:江南市镇基于市场网络而成为仪式中心,庙宇多沿河邻桥,定期有香汛。在迎神赛会中,不同的参与者以不同方式使用桥庙建筑空间,形成了三个方向的过渡。本文以枫泾北镇施王寿诞香汛为例,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再现迎神赛会的路线及空间使用,辅以实地调研和参与观察,分析参与者的社会关系与空间感知的变化,从物质空间与仪式引导两个角度提出延续桥庙过渡意涵的途径。

 

编辑点评:与其他研究民间仪式的论文不同,本文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对迎神赛会中的桥庙建筑空间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和空间感知的变化。文章对在梳理大量历史文献与今人研究的基础上,辅以实地调研,论证比较充分,同时,文章对市镇与乡村、城市的社会关系转变的分析,对于研究民间仪式具有一定的启发。(赵毅平)



5

 

构建面向服务产品的感性价值创造模型

楚东晓、彭玉洁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具身认知视角,探索并构建服务产品的感性价值创造框架模型,运用数量化Ⅲ类和聚类分析法,发现感性的研究形成了产品侧、产品使用者侧和时空环境侧的特色格局。基于此,提出“生理→心理→关系”逐层进化的服务产品感性三层次模型(PPRmodel)。这也是服务产品感性设计和感性价值创造的三层次模型框架,并进一步提出在不同感性价值创造层次下设计师所需要考虑的产品设计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对应的常用设计方法。

 

编辑点评:感性设计作为设计研究维度的拓展,历史虽不长,但现代设计基于感性的探讨却是多元甚至是庞杂的。感性是一个抽象名词,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下,对感性的定义也是有所区别的,这导致其概念的边界相对模糊。感性设计作为设计研究的一个方向甚至是一种历史现象,为设计价值评判提供新标准,但由于其定义的模糊性,标准的评判相对困难或比较局限。


本文抽茧剥丝对感性的概念进行了严谨细致地梳理研究,深究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具体语义,探讨了不同语境下感性定义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文章基于大量的研究建立了感性价值创造的模型,从生理、心理和关系三个视角探索感性价值创造的具体路径,为设计实践提供了有据可循的依据。(贾珊)



6

 

 

信息可视化还是知识可视化?——ISOTYPE中的视觉教育研究

王娜娜、陈小林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内容摘要:ISOTYPE作为一套完整的以公共教育为目的的图形化语言系统,由于其极大优化了传统的统计学中以大量生涩数字为主的图表,提高了接收者对于图表信息的识别效率,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在本文中,并不将ISOTYPE视作一种简单基于数据使用图像进行“翻译”的可视化方法,而是认同其通过图形语言对于知识传递的促进,试图进入视觉文本背后,将目光透过ISOTYPE的图像语言,并基于其以视觉教育为目标的传达意图,分析了ISOTYPE三个阶段的知识转化方式和视觉教育材料。

 

编辑点评:本文回溯了在平面设计史中鲜有提及的国际图形字体教育体系在20年代一系列的视觉语言实践活动,这些被忽略的案例在可视化为主体的屏幕时代下显得非常可贵。文章没有简单化地解析图像阐释数据的方法,而是将研究落脚于图像语言促进视觉教育的内容,将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进行细分。文中案例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知识可视化,公共卫生和安全知识可视化,科学知识视觉转换等相关内容,其中知识传递的策略对现代媒体同样具有借鉴价值。(贾珊)


7

 


 

文化遗产法海寺壁画的色彩数字化研究

张亚丽、徐迎庆、韩振刚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中国壁画史纲要》中提到明代的寺观壁画,首举就是宫廷画师所绘法海寺壁画。其青绿重彩和“沥粉贴金”的绘画方式与色彩风格,具有十分明显的艺术特征与色彩研究价值,当前也是介入色彩数字化研究的最佳时期。本文即以法海寺壁画色彩为研究对象,通过美学、美术学、信息设计、色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努力构建文化遗产色彩数字化的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践基础,为传统色彩的数字化展示传播及再应用提供交叉学科的研究路径与探索经验。

 

编辑点评:文章以明代寺观壁画的代表——法海寺壁画的色彩数字化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法海寺壁画数字化采集中色彩样本的选择与比较,以绿色、红色、白色、金色四个色系为例,建立了法海寺壁画的色彩序列,对样本进行了周密的取样和测试,并针对部分传播形态进行了色彩应用方面的探索。作者还论证了色彩采集的客观性和数字化应用的价值,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研究数据。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创新价值突出,为我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研究范例,体现了交叉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与广阔前景,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田君)


8

 

 

工具使用对平面设计初学者草图构思行为影响的比较研究

何 靖

江苏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平面设计初学者使用电 脑与传统工具进行概念构思的草图行为,研究其水平垂直思考转换,概念构思产生编码系统的建立,构思行为结果的复杂程度与图像符号的造型认知情况等。研究发现,在创意草图构思阶段,设计初学者在完成某些特定的设计任务时,电脑虽在某些方面不如纸笔等传统工具有效,但它对创意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创意开始阶段的草图构思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传统和数字工具配合使用,更好地促进设计初学者完成设计任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编辑点评:电脑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平面设计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然而针对电脑辅助设计的系统研究却不多见。本文作者以平面设计的初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使用电脑与传统纸笔工具进行概念构思的草图行为进行细致的试验和分析,充分论证了二者各自在构思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文章为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初学者完成设计任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何促进传统工具和数字工具配合使用,使之充分发挥各自所长,是摆在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长期课题之一。创意阶段使用草图构思的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作者提出的结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田君)



9

 

 

体验、传习、解构、创新——基于岭南文化的植物染色教学实践

吴越齐 广州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植物染色工艺的本科教学一直围绕着学习传统与继承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广州美术学院根据自身的地理特点,正视地域工艺、学生经历、市场环境等各要素,将岭南文化合理融入植物染工艺课程各要素中。通过多层的课程组织设计与工艺分解教学,将田野考察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工艺解构思考纳入到课程教学实施中,提出创新传统工艺的启发式教学。


编辑点评:传统工艺教学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目前的投稿情况看,这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于重视技法训练且方法不得当,学生只做了手工而没有习得工艺规范与规律;刻意追求创新,强行与当下生活联系,作业只是花样儿,而没有真正触及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认识与探索。


吴越齐老师的“植物染色工艺课程”在以上两方面都做出了示范。她的课题内容组织合理,通过制作色卡与染色分析,带领学生查阅古籍,在实验室中操作记录,让学生理解植物染色工艺的原理、步骤和数、量控制。根据学情特征、实际条件与地域文化优势,将田野调查与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传统工艺应该如何进入当下生活。


在此之上,这门课程突出的教学研究成果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分解植物染色的工艺要素,针对不同工艺品种修改和添加要素,形成有据可考的数十种创新思路。这种方法,既是传统植物染色工艺中数、量控制思维的延展,又具有现代转化的实操性与科学性。其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这门课程,对其他类似课程也有启示价值。


就一篇学术论文来说,文章问题意识明确、线索明晰、结构工整,是今年投稿论文中优秀的教学案例。(王小茉)


10

 

 

物质文化视角下的设计史教学实验

赵泉泉

南京艺术学院

 

内容摘要:当本科阶段的设计史课程,其教学目标以掌握知识要点为主时,学习者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与兴趣,因而难以通过思考设计史中的问题,对设计的学科本体建立充分的认知。本研究试图在设计史教学中,引入物质文化的视角,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方法,帮助学习者建立拥有跨学科内容且兼具个性化的设计史知识框架。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学习者在新的教学视角下,能够主动构建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联,由此对设计史这一学科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

 

编辑点评:教学相长,一门好课、一篇优秀的教学论文,实际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体现与转化。赵泉泉老师的设计史教学的突破之处,首先即源于此。他针对目前设计史学界吸纳物质文化研究视角及理论方法的前沿趋势,对设计史教学做出合理改革。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与教学理念上,以“文化”作为串联设计史内容的线索,通过“建立一种文化与设计相互理解、相互构建的设计史观”,改变过去只重视专业史实描述与记忆的旧认识,注重学生对设计问题的解读,帮助他们搭建人文视野更开阔、个人思考更主动的设计史知识体系。


在具体做法上,赵泉泉老师以案例法为基础,每一讲内容提供对应的文献资料,抛出若干问题,将部分探究工作交给学生。在讲授与讨论的多次互动中,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语境、有理有据地解答问题,提炼出普适性的设计规律,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控着教学内容、节奏与学生状态,教学形式也较灵活多样。


2000年之后,设计史已成为国内设计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但仅就近十年《装饰》杂志的收到投稿数量来看,相关的教学讨论不多。赵泉泉老师的这篇论文及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王小茉)




近期,10篇优秀投稿论文全文将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敬请留意。


 延伸阅读 


《装饰》2018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第二届《装饰》学术年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设计研究新范式?——2018首届《装饰》杂志学术年会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